您的位置:首页 >旅游 >

原创|蔡相龙:端午节那天,这些河南诗人在干啥

2023-06-22 00:42:05 来源:顶端新闻
#上顶端过端午#

端午节渊源流长、底蕴深厚,是中华民族的重要传统节日,迄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,堪称传统节日界的活化石。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,人们通过赛龙舟、包粽子、插艾草、挂菖蒲等丰富多彩的习俗来过节。

至唐代时,因人民生活相对稳定,端午节风俗活动大多演变为娱乐活动,充满了节日的欢快氛围。唐玄宗《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·诗序》有所记述,皇宫端午日盛况,召来儒雅臣僚,大张筵席,“广殿肃而清气生,列树深而长风至”。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而在那一天,也肯定少不了诗人妙词佳句的吟咏。如果我们把历史横着切开,选取部分河南诗人的端午诗作,会发现他们各自境遇不同、心绪不同,所凝注点也不同,这些不同汇集起来,却共同组成了一幅端午习俗画卷。

公元758年是唐肃宗乾元元年,此时安史之乱已进入第三个年头,唐军与叛军正处于攻守交织状态,而距离战争结束还有五个年头。

在动荡的世道中,咱们的河南老乡杜甫跟随皇帝祭祀九庙,并于端午节得到赐衣受赏,由此作下一首诗,记录了唐代端午赐衣的风俗。

“宫衣亦有名,端午被恩荣。细葛含风软,香罗叠雪轻。自天题处湿,当暑著来清。意内称长短,终身荷圣情。”这首诗与我们印象中那个愁眉苦脸、沉郁顿挫的杜甫大相径庭,属于一首难得的闲适诗。

杜甫首句点题,以“有名”体现荣耀之意,以“恩荣”表达感谢之情。接下来,他详细地描写宫衣,“含风软”“叠雪轻”,可见衣服之柔之薄,读来便有清凉之感,何况穿到身上呢?这就是杜诗的好处,写什么都能写的细腻生动,宛若眼前。所以,有了这件衣服,再也不怕暑气蒸人了。在结句,杜甫发自脏腑再次感恩,而且是“终身”,何以至此呢?这是因为他终于有了一个能报效国家的平台,他对大唐江山、对君主、对天下苍生的挚爱是至诚至深、纯粹之极,否则他也成不了诗圣。

这首诗逐句看来,将得衣、试衣、赞衣、谢衣的端午赐衣全过程描绘得非常清楚,感情真挚自然,言语得体有分寸。我们为这一时刻的杜甫而感到高兴,因为杜甫成年后的幸福时光实在不够多。

在写下这首诗的前一年,杜甫冒险逃出长安,穿过对峙的两军,来到凤翔投奔肃宗,年近百半终于被授为左拾遗,这是杜甫很乐意干的职务。不料杜甫很快因营救房琯,触怒肃宗,后来经宰相张镐力救而得宽免,但从此之后,肃宗对杜甫不再重用。长安被官军收复后,杜甫也回到长安,这首诗就写于他在长安为官的半年后。

从离开长安,到回到长安,这是杜甫与人生理想最近的一段岁月,尽管有所波折,但杜甫心里还是很踏实很有成就感。其实,这首诗刚写下不久,杜甫还是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,他任中辞官而去,从此真正踏上了诗圣之路。

这就是杜甫,他是大爱之人、慈悲之人,“葵藿倾太阳,物性固莫夺”是他的本能,但他更会毫不犹豫地发出“朱门酒肉臭,路有冻死骨”的鞭挞,他很少流露“细葛含风软,香罗叠雪轻”的个人物质满足感,更多的是“安得广厦千万间”的啼血呐喊。可以说,杜甫的心就如同这黄土地一样博爱,他是河南人最纯正的样子。

最早的端午节蕴含着自然天象崇拜之意。仲夏端午,苍龙七宿飞升于正南中央,处在全年最“中正”之位,正是“飞龙在天”的吉祥日,再加上中华民族自称是龙的传人,以龙为图腾,划龙舟就成了端午节的一项重大活动。

在诸多龙舟诗中,河南人刘禹锡的一首《竞渡曲》气势非凡,该诗记叙的是沅江一次赛龙舟活动,在诗前小序中,刘禹锡写道,“竞渡始武陵,至今举楫相和之,其音咸呼云‘何在’,斯招屈之义。”我们可以想象,千百人高声齐呼“何在?”壮烈的场面该是怎样荡人心魄,或许屈原的魂灵也会深受感染吧。

该诗属于古体诗,内容较长,仅节选精彩片断作以分享。“扬桴击节雷阗阗,乱流齐进声轰然。蛟龙得雨鬐鬣动,螮蝀饮河形影联。”在刺史主持下,各个龙舟队斗志昂扬,龙舟似乎已化成了真龙一般,摇头摆尾、破浪前行。我们仿佛能听到现场如雷般的擂鼓声、号子声、助威声,两岸彩旗飘飘,映照着清澈江水,夺冠队伍喜气洋洋顾盼自得,会游泳的女孩在水面上打闹嬉戏,真是处处洋溢着浓烈的节日狂欢。

而活动结束,人们散去后,诗人何处?“曲终人散空愁暮,招屈亭前水东注。”刘禹锡远眺着招屈亭前的江水浩荡向东流,心底思潮翻涌。

刘禹锡少年得志,早早考中进士,本想锐意进取、改革弊政,没想到却迎来了漫长的贬谪生涯。这首诗就写在朗州(今湖南常德)期间,他在此地困顿了十年之久,但消极沉沦等情绪不会在刘禹锡的词典里,他永远是那个傲骨嶙峋的“诗豪”。他不仅能冷眼高吟“玄都观里桃千树,尽是刘郎去后栽”,又能旷达地举起酒怀,劝慰白居易“沉舟侧畔千帆过,病树前头万木春”,即便白发苍苍,那又何妨?“莫道桑榆晚,为霞尚满天!”

刚强的刘禹锡与屈原心意相通,他懂得屈原的倔强,懂得屈原的清醒,也懂得屈原的决然。他与屈原一样,深爱着自己的国家,有着自己永不改变的追求,从不知屈服为何事。所以,他将诗的结尾留给了屈原,他没有再评价或缅怀什么,只是说滔滔江水日夜奔流、永不停息。流水像什么?像时间,像民心,像屈原,也像刘禹锡自己。

刘禹锡的端午节有喜有忧,正像端午节吃粽子、划龙舟有祭奠又有欢乐,这本身也是端午节复杂的文化内涵与气质。

端午节恰属天地纯阳正气极盛的日子,草木值此药性最强,同时,也是五毒出没的时节,所以民众用各种方式驱除瘟疫,传承挂艾草、插菖蒲、拴五色丝线、沐兰汤、薰苍术等习俗,将端午节过成了卫生节。

“重午云阴日正长,佳辰早至浴兰汤。凉风入座无消扇,彩索灵符映羽觞。”这句诗不知道作于哪年,也不知道身在何处,甚至连诗的名字都已消失于历史尘烟中,只能以《缺题》命名,但该诗作者却是我们每一个河南人都熟悉亲近的,他就是李商隐。

凉风、浴兰、彩索、羽觞,这绮丽场景反映的是端午节呵护生命健康的主题。这一天,人们清洗身体,获得神清气爽的体验,佩置艾草香囊在身,便不易染病,饮一盏端午茶,也有防病保健解腻消食之效,门前悬挂艾叶菖蒲,可用来防蚊除瘟祛疫。

端午节的习俗里隐藏着“健康秘籍”,通过这一处处细节,寄托了人们迎祥纳福、辟邪除灾的愿望。这是属于中国人的浪漫,目的是以积极惬意心态迎接夏天的宁静与美好。

李商隐对于屈原也是倾心已久,他曾写过一首七律名为《楚宫》,“湘波如泪色漻漻,楚厉迷魂逐恨遥。枫树夜猿愁自断,女萝山鬼语相邀。空归腐败犹难复,更困腥臊岂易招?但使故乡三户在,彩丝谁惜惧长蛟。”该诗以景托情,回环唱叹且沉博绝丽,与屈原的楚辞风格颇为相近。可以这样说,李商隐在思想上艺术上是继承了屈原、杜甫之衣钵,他将屈原“香草美人”的寄托手法发扬光大,他们称得上是隔世的知音。

“历览前贤国与家,成由勤俭败由奢。”虽然李商隐一生怀才不遇,郁郁不得志,但他同样怀着一颗安邦治国之雄心。他热切地想建功立业,并不是为了个人的争名夺利,而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报国为民理想。但最终还是错付了,他把自己活成了大唐最鲜艳的一抹黄昏,最忧伤的一首绝唱,说到底,是晚唐辜负了李商隐。

端午节既是古老的,又是鲜活的,需要我们现代人传承,还需要我们感悟、发扬。我们不禁思考,端午节对于现代人的价值是什么呢?一言概之,文化澎湃着端午节的脉动,家国情怀绘就端午节最美的底色。

端午节有爱国的灵魂。端午节最突出、影响最久远的精神品质,就是爱国奉献。人们在缅怀屈原时,其实是把爱国情怀一次次刻在心上。爱国主义作为一个国家的根本,也是一个民族最强大的力量,随着每一个端午节的如期到来,这点都会自觉得到彰显。

端午节有爱家的细节。端午节不仅是宏大而崇高的,也是细微而具体的,种种防病祛疫的习俗使我们学会关注生命,关注家人健康。爱家庭就要守护家人安宁,端午这一天,我们要陪伴家人度过。

端午节有爱人的情怀。端午节里的中国人,心中不仅有国家、有小家,还有对每一个人吉祥的祝福。别管是甜粽还是咸粽,粽叶与糯米的清香是中国人不变的乡愁,无论是送给近邻或是远友,他们一定会感受到你的情意。看一场龙舟竞渡,在一声声整齐号子声中,在此起彼伏的助威声中,在如龙如蛟如箭的飞驰中,我们更明白齐心协力、同步向前的所有意义。

说不尽的端午节,讲不够的爱国心,道不完的文化味。朋友们,祝你们端午安康。(蔡相龙)

关键词: